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施劲松:多维视野中的巴蜀考古,写给《童心求

来源:江汉考古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林向先生,于9月15日去世,享年89岁。 经《四川文物》授权,红星新闻特转载施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大学历史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林向先生,于9月15日去世,享年89岁。

经《四川文物》授权,红星新闻特转载施劲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四川大学历史系1990级硕士研究生,师从林向先生)为恩师著作《童心求真集——林向考古文物选集》出版撰写的文章。本文原载于《四川文物》2010年第3期,有删节。

林向,2009年于成都清江花园寓所


林向先生1955年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在由徐中舒、冯汉骥等先生开创的学术传统中,开始了田野考古、研究和教学的生涯。林向先生历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主要集中在峡江地区、成都平原、岷江上游、金沙江与安宁河流域。

这正是探索巴蜀地区古代文化的四个关键区域:成都平原是巴蜀古代文化或说区域文明的中心;岷江上游、峡江地区、金沙江与安宁河流域都是沟通成都平原与外界的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的通道,其中,前两者对探索蜀文化和巴文化的来源至关重要,后者因联系着我国云南地区甚至东南亚而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出于不同的学术目的,林向先生曾在不同时期多次前往上述四个地区开展田野工作。

最早前往的是峡江地区。(上世纪)50年代林向先生参与长江三峡水库文物调查,发现了著名的巫山大溪遗址以及大昌双堰塘遗址。通过对大溪遗址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林向先生最早提出了“大溪文化”的命名。(上世纪)80年代林向先生调查了三峡地区和川南的崖葬,就该区域的崖葬得出了完整、系统的认识。

在岷江上游,林向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调查和发掘石棺葬,并试掘了汶川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1980年,他又到汶川进行民族考古调查,采集了姜维城出土的史前遗物,以及羌族的口头传说。这些调查地点,后来都有很多重要的发现。

在成都平原,林向先生(上世纪)60年代参与的调查发现了一些古城址,其中如郫县古城和温江鱼凫城,在1995年后经发掘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末期宝墩文化的城址,揭示出了史前时期成都平原的文化面貌。林向先生(上世纪)60年代又调查了成都平原的窑址群和古墓葬,(上世纪)80年代考察了彭山汉代崖墓、邛崃邛窑窑址群、蒲江碑刻与石刻造像等。

1986年林向先生带领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对三星堆遗址进行的发掘,是该遗址历次发掘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发掘获得了从史前至秦汉的连续的地层堆积,为研究三星堆遗址及早期蜀文化提供了分期标尺

在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林向先生(上世纪)70年代调查史前及汉代遗址,发现了大石构筑的墓葬并提出了“大石墓”的命名。此外,林向先生在西昌,以及成都和甘孜等地开展地震考古调查,在地震考古这一新领域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今天巴蜀考古的新进展离不开当年田野工作奠定的基础,林向先生所做的很多田野工作无疑具有开拓性。我至今还记得,1986年我们入学之初,林向先生在课堂上讲到了他带着几名学生在三峡进行考古调查的情形:深夜行进在沿江的小道上,由于不辨路向而止住了脚步,这时长江中一只行船的灯光正好照到前方,这才惊觉前方几步路外便是悬崖。

林向先生长期致力于以田野考古为基础探索巴蜀古史,他的研究探索有三个核心:蜀文化、巴文化和巴蜀文化。围绕核心,探讨三个文化的源流、内涵、特质、彼此间及与其他文化间的关系。具体的研究涵盖了巴蜀地区古代文化的来源、民族、宗教、礼俗、葬俗、艺术等。

对于这些巴蜀考古的主要内容,林向先生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利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将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民族学材料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历程历经数十年,从科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童心求真集——林向考古文物选集》所收录的论著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脉胳。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在巴蜀地区的考古资料较为有限的情况下,林向先生的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第一方面是“早期蜀文化研究”。林向先生由周原出土卜辞中所见的“蜀”字入手,从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的角度讨论成都平原、岷江上游、汉中等地的“早期蜀文化”,认为“早期蜀文化”与氐关系密切,但它又并非是只与某一族、某一国直接对应的考古学文化,而是一种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有特征性和地域性的青铜文化。这是林向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今天学术界对“早期蜀文化”也多持这种认识。

文章来源:《江汉考古》 网址: http://www.jhkgzz.cn/zonghexinwen/2021/0916/543.html



上一篇:夏饷铺考古,寻找古鄂国
下一篇: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多阴雨 华北黄淮江汉有雾和霾

江汉考古投稿 | 江汉考古编辑部| 江汉考古版面费 | 江汉考古论文发表 | 江汉考古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江汉考古》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