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汉考古》期刊栏目设[01/26]
- · 《江汉考古》投稿方式[01/26]
- · 江汉考古版面费是多少[01/26]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曾随之谜”:长达五十年的考古证明曾国、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波三折的曾国探索 对于曾国这个周代小国,我们并不陌生。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曾侯乙编钟”是春秋战国音乐艺术的代表性文物,“曾侯乙铜鉴缶”也是国宝级文物,被认为是最早的
一波三折的曾国探索
对于曾国这个周代小国,我们并不陌生。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曾侯乙编钟”是春秋战国音乐艺术的代表性文物,“曾侯乙铜鉴缶”也是国宝级文物,被认为是最早的“冰箱”“烤箱”,它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缶的设计原型。曾侯乙编钟与曾侯乙铜鉴缶,均出土于1978年湖北随县(今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虽然是最蔚为大观的曾国考古发现,但却并不是唯一的。曾国考古从上世纪至今都时有发现。2019年3月3日,国家文物局就收到举报线索,得知日本东京在拍卖一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其中包括一件鼎、一件簋、一件甗、一件霝、两件盨、两件壶。在认定这批文物系近年被盗出土且非法出境后,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机关将这八件流失的国宝追回,后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那么,曾国考古还有哪些发现呢?
关于曾国的青铜器,早在宋人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就有著录,其中有“曾师盘”和记载周王南征经过曾国的“中甗”,不过当时“曾”字未被释读出;另外两件楚惠王为曾侯乙之死所铸的“楚王酓章钟”,“曾侯乙”的身份也未被关注。直到晚清阮元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中,收录了“曾伯簠”和“曾仲盘”;同时阮元指出,这里的“曾”就是春秋时期位于今天山东兰陵一带的姒姓鄫国。
就当时的考古发现看,阮元的观点是合理的。文献中主要记载了两个“曾国”,一个是《史记·周本纪》中,西周末年,会同申国、犬戎攻杀周幽王的“缯国”,但这个“缯国”在文献中惊鸿一瞥,再也不见。而另一个“鄫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在记录春秋历史的《左传》中频繁出场,考虑到楚惠王又是春秋战国之际的人物,所以将青铜器中的“曾”定为《左传》的鄫国,应该是个最优的选择。不过其中问题也显而易见:
春秋时期,鄫国最早臣服于鲁国,国君鄫子娶了鲁僖公女儿为妻,有次鄫子不肯朝见鲁僖公,鲁僖公还扣留了回娘家的女儿。后来鄫国被东方淮夷侵袭,齐桓公专门召集诸侯在淮地会见,并且发动诸侯为鄫国筑城。之后宋襄公称霸,杀死一个鄫国国君祭祀社神,用来威慑东夷。再往后邾国、莒国相继对鄫国控制,邾国军队一度进入鄫国杀死又一个鄫国国君。最后在公元前567年,鄫国为莒国所灭。而楚惠王即位于公元前488年,彼时鄫国早已灭亡。
山东苍山鄫国故城遗址
1933年,在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战国楚墓出土了一件“曾姬无?壶”。这个作器者“曾姬无?”是战国初年楚声王的夫人,楚声王是楚惠王的孙子,那么这个“曾国”竟一直延续到战国初年。更为关键的是,虽然她的父国也是“曾”,但她的父姓却是“姬”,这表示她绝对不会来自姒姓鄫国,当时一定还存在另外一个姬姓曾国。受此启发,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中,第一次提出“曾侯”器当为“楚之邻国”曾国,但仍将“曾子”器定为山东鄫国。
至此,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存在一个与楚国毗邻的“曾国”,刘节《寿县所出楚铜器考释》指出《左传》中郑国有个“鄫”地,据杜预注在今天河南睢县东南,故考古发现的姬姓曾国应该是从郑国鄫地南迁到楚国一带的,甚至可能就是灭西周的缯国。不过,当时关于曾国的青铜器都是零星出土的,还没有一处科学发掘的曾国遗址与墓葬。所以,学者的推测也只是无源之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目不暇接的曾国考古时代终于来临了。
最早是在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发现了97件青铜器,其中几件铭文标着器主“曾侯仲子斿父”的身份,断代大致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之间。当时在张政烺先生指导下,考古简报指出,这个鄂北地区的姬姓曾国应该就是灭亡西周的缯国,区别于山东与郑国的鄫。之后1970、1972年,湖北随州熊家老湾又两次发现曾国青铜器,其中有“曾伯文簋”。随后,在湖北枣阳、河南新野也发现曾国青铜器,其中有“曾侯絴伯戈”,断代大致在春秋早期。
早在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中,就指出《左传》中的“缯关”即灭周之缯的遗址,因为“缯关”在今天河南方城(属南阳),而与缯国合谋的申国正是在今天河南南阳市区。而这段时间的考古更加表明,至少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曾国”是横跨鄂豫二省的一个强国。这样看来,高士奇、张政烺的观点似乎得到支持。(注:不过今天学者多根据《竹书纪年》的“西申”“申戎”的称呼,认为申国应该在陕西一带,那么缯国也在西北地区。)
文章来源:《江汉考古》 网址: http://www.jhkgzz.cn/zonghexinwen/2021/021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