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二十八载厚积薄发以匠心持守科研访江汉大学生

来源:江汉考古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他是一名科研专家,他关心的不是取得了多少成果,而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农业;他是一名大学教授,但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手脑并用”。胡志辉的办

他是一名科研专家,他关心的不是取得了多少成果,而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农业;他是一名大学教授,但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手脑并用”。胡志辉的办公室并不算大,除了办公设备、书和书架,还有2张桌子,桌旁赫然放着10个栽培盆。这10个栽培盆排列整齐,与杂乱堆放的各种资料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种了些毛豆、辣椒、矮生豇豆,研究它们在弱光条件下的生理特征。”好学不倦,连办公室也常常被他充当科研一线的“行营”。

记者:在近30年的时间里,您将全部的精力倾注于豆类蔬菜研究,当初是如何与豆类蔬菜结缘的呢?

胡志辉:出于一种热爱土地的单纯情感,1990年我就读于江汉大学蔬菜园艺专业,也许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一生与农业、与农民有挥之不去的渊源。但是说到豆类蔬菜科研上的启蒙,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记得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我有幸参与校内科研项目——豇豆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及利用研究,项目负责人为时任江汉大学农学系蔬菜教研室主任陈禅友。

那时候,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拥有一块试验田,我和陈禅友老师曾一起挥舞锄头开垦荒地,也是得益于他的悉心指导,我真正开始接触蔬菜科研领域,在项目组内协助进行豇豆育种与栽培技术田间试验,从有性杂交到株选再到品系比较,初步建立起系统的科研认知体系。1995年,该项目获得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记者:我们都知道,科研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校学习的3年,可以说是您科研道路的起点。

胡志辉:是的,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各项科研课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拓展了研究视野和思路。大学二年级,同陈禅友老师一起,在《长江蔬菜》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豇豆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当时,这篇论文得到了生物统计学老师的高度评价,将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分析法运用到豇豆新品种的比较试验中不仅超前教学课程,而且非常具有科研前瞻性。

凭借大学3年的成果积淀,毕业时我获得留校任教资格。之后,于2000年赴华中农业大学进修园艺专业本科,2017年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研修 “高校生物资源与生态修复”,一直从事豆类蔬菜的研究工作。

记者:多年来,您为我国尤其是长江流域的豆类蔬菜品种革新与技术创新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突出贡献,当前又有哪些新进展?

胡志辉:在科技成果研发推广上,主持完成了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 “豇豆花荚脱落原因和防止措施研究”以及武汉市黄鹤英才 (农业)计划项目“喷施细胞分裂素对豇豆产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此外,申请的“一种预测豇豆产量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运用此方法,在豇豆现蕾期即可实现对产量的准确预测,有效缩短检测周期。

在技术普及和指导服务上,2013年作为全市百名专家服务团成员,在大棚安装、设施蔬菜育苗、水肥一体化测试、藜蒿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服务于蔡甸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还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推广豆类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高效栽培模式,扶持指导示范农户10户,在东西湖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豆类蔬菜技术培训3期,累计培训3 000人次。

记者:在产学研合作中,帮助企业突破生产技术瓶颈,成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研”机构研发及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一环,您的研究成果是如何服务于企业的?

胡志辉:现如今,面向社会技术需求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指向,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2014年,我们与武汉荷香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选育出 “香藜一号”藜蒿新品种,助力藜蒿产业做大做强。2016年,又与武汉市文鼎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农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进行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种子真实性、纯度、发芽质量等方面的检测,为公司良种繁育保驾护航。

2018年,我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与武汉汇集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都市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整个项目将历时2年,研发经费300万元,涉及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合理规划、有机蔬菜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研究、植物栽培基质研发、蔬菜植物新品种培育、功能保健蔬菜研发。现在整个园区规划基本完成,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提升公司现代化水平。

记者:多年来,您见证了豆类蔬菜产业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您又有哪些看法?

文章来源:《江汉考古》 网址: http://www.jhkgzz.cn/qikandaodu/2021/0311/385.html



上一篇:金瓶梅作者诸说
下一篇:学术的光荣与尊严向江汉大学学报致敬

江汉考古投稿 | 江汉考古编辑部| 江汉考古版面费 | 江汉考古论文发表 | 江汉考古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江汉考古》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